齊魯晚報·齊魯壹點 王文彬 通訊員 王丙強
跟骨作為人體全身骨骼中,最大的一塊跗骨,且外形復雜,關節面眾多。關于跟骨骨折,骨科醫生可謂是“談跟色變”,原因在于術前等待時間長,術中不好顯露,術后皮膚容易壞死,壞死率可高達30%,甚至出現骨性關節炎,踝關節處疼痛持續存在,影響正常生活。
濱州市中心醫院骨創傷外科魏憲會積極學習國內先進治療方法,通過和國內頂尖醫生的交流和學習,掌握了微創治療的精髓,已于近期順利開展Sanders Ⅱ型和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微創治療。
該患者是一位35歲男性,因高處墜落傷導致跟骨骨折,通過影像學檢查是典型的Sanders Ⅱa骨折,可以看到關節面有一個明顯的臺階,跟骨寬度增加,長度變短。
如果按照常規治療,需要先進行3-7天的消腫治療,腫脹消退后再行手術治療,而微創在骨折早期甚至骨折當天就可以手術治療。傳統的常規治療手術切口5-8cm左右,而且術中面臨切斷外側支持帶,損傷腓腸神經,術后面臨踝關節不穩定,以及常見的刀口皮膚壞死、感染、內固定器材外露等可能。
經術前討論決定,運用最新理念的微創治療,通過術中器械的輔助,恢復跟骨的高度、長度和寬度,撬撥關節面,恢復關節面的完整性,用空心螺釘固定。
術后影像學復查可以看到跟骨外形恢復如初,高度和寬度恢復,后關節面平滑如絲。
術后兩天換藥,可以看到跟骨腫脹消退,皮色恢復正常,皮膚表面沒有切口,沒有縫線,真正實現了0切開,0縫合。
微創復位,用盡量少的手術時間和少的透視,精準堅固的內固定,一直是足踝醫生的追求。科室將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,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。
相關標簽: